袁绍为何谋立刘虞为帝,曹操、袁术为何坚决反对?都是利益争斗

时间 : 2023-06-04 18:57:09 来源 : 茶煮历史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公元191年,诸侯起兵讨董的第二年,袁绍、韩馥等山东诸将,由于皇帝年幼且被董卓控制,想立汉室宗亲的刘虞为新皇帝,刘虞坚决不肯。而且曹操、袁术也坚决反对,袁绍的计划没有得逞。

袁绍为何谋立刘虞

190年正月,关东十位州郡长官起兵讨伐董卓,打着恢复刘辨帝位的旗号。董卓一不做二不休,毒杀了刘辨,同时把汉献帝刘协迁往长安,一把火烧了洛阳,自己屯驻洛阳对抗关东联军。由于各路诸侯惧怕董卓,无人敢于出兵。六月曹操出兵,被董卓部将徐荣击败;十一月董卓在孟津击败了王匡。

简而言之,关东联军一方面各怀鬼胎,只想保存实力争权夺利;另一方面由于董卓西凉兵团战斗力太强,整整一年的时间,看上去声势浩大的讨董联军,其实并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性的战果。所以他们计划谋立刘虞,袁绍想立刘虞为帝有以下几个方面考虑:

绍等以虞宗室长者,欲立为主以朝廷幼冲,逼于董卓,远隔关塞,不知存否……固拒之。馥等又请虞领尚书事,承制封拜,复不听。遂收斩使人。——《后汉书·刘虞传》

第一,挽回局势,占据大义。董卓做的最过分的事,在当时人看来自然就是擅自废立皇帝,所以当初关东联军起兵讨董的时候,打的旗号是诛杀董卓,恢复刘辨的帝位。但是现在刘辨被毒杀,刘协被迁到了长安,关东联军一下子没有了目标。而且当初袁绍就是因为不同意废立皇帝,和董卓闹掰了逃出洛阳。 另外,刘虞作为汉室宗亲,一直是德高望重的存在,刘虞任幽州刺史期间,在鲜卑、乌桓、濊貊等外族间有崇高威望,随时朝贡,不敢侵扰,百姓传唱歌谣赞颂刘虞的功德。董卓掌握朝政,也是先拜刘虞为大司马,后又拜刘虞为太傅。 第二,提升自己的地位。袁绍等人如果能够成功拥立刘虞,那么自己的地位肯定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,再加上自己“四世三公”的家世出身,对自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。另外从《后汉书》记载来看,在刘虞拒绝为帝后,袁绍他们又请刘虞领尚书事,以便按照制度对众人封官,说白了就是给大家封个更高的官职,更加名正言顺。

第三,唯恐天下不乱。袁绍拥立刘虞为帝,实际上是另立天子,另立朝廷,这样东汉就彻底陷入了分裂。而刘虞在幽州,必须依靠袁绍和韩馥,这样一来他就有了充分的主动权和话语权,因此他的这个建议其实在为他自己日后图谋天下做准备。

曹操、袁术为何坚决反对

董卓之罪,暴于四海,吾等和大众、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,此以义动故也。今幼主微弱,制于奸臣,未有昌邑亡国之衅,而一旦改易,天下其孰安之?诸君北面,我自西向。——《魏书》

拥立刘虞为帝一事,袁绍曾写信争取曹操的支持,结果曹操坚决反对。据《魏书》记载,曹操认为我们起兵讨董,天下响应是因为占据了大义。现在天子幼弱,又没有什么恶行,一旦另立皇帝,天下必将大乱,你们北面刘虞去吧,我仍然拥护当今天子。

可以说,此时的曹操其实还是一心匡扶汉室朝廷的,他并没有多少野心,更像一个满腔热血的忠臣。因此,当酸枣各个诸侯“置酒高会”的时候,曹操独自领兵进攻董卓军,虽然遭致惨败,但曹操重新募兵,依然动员大家一起进军讨伐董卓,所以曹操反对拥立刘虞,完全是出于一片公心和忠心。 至于袁术反对拥立刘虞,则是“居心叵测”。据《后汉书》记载,袁术观汉室衰微,早已心怀异志,不愿意拥立成年的汉朝皇帝。面对袁绍的建议,袁术回信大义凛然的说:“当今天子聪叡,杀我袁家满门的是董卓,不是天子所为,我只知道讨伐董卓,其它的事不知道!”

袁绍一会说刘协不是汉灵帝的亲生骨肉,一会说杀自家满门是汉献帝授意,但袁术油盐不进,搞得袁绍大为恼火,这件事甚至为后来兄弟两人互相结怨埋下了伏笔。袁绍、袁术兄弟都是野心勃勃之人,不过袁术不太会隐藏自己的野心。

四百年大汉王朝即将倾覆之际,大多数人想的都是逐鹿天下,真正忠于朝廷的又有几人。整个三国大戏,不过都是尔虞我诈,你争我夺的权力斗争。有的人能够心存善念,坚持理想,那是难得的一抹亮色!

参考文献: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、吕思勉《三国史话》

标签:

热门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