麦子熟了 昌平区的千亩双高智慧农场从收到播一气呵成

时间 : 2023-06-21 20:11:47 来源 : 新京报

一亩耕地,从上一季麦收到下一季玉米播种需要历时多久?经历多少步骤?6月20日,在北京昌平区,三辆搭载北斗自动驾驶系统的农机在田里轮番驶过,不出一刻钟,就已经完成从收到种的全过程。这里是昌平正在建设中的千亩双高智慧农场,也是昌平区农业服务中心开展的三夏生产智能农机“田间日”的活动现场。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,随着北斗等技术的应用场景延伸至农业领域,京郊的麦田里,只有农机在烈日里作业,人则能在树荫下乘凉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无人下田的“田间日” 抢收抢种时智慧农机是主力

5月下旬起,全国麦收由南向北推进,到了6月中下旬,北京的麦田终于迎来了收获季。前一日刚下了一天的雨,6月20日,天气转晴,风和日丽,昌平区崔村镇大辛峰村边的几百亩麦田也到了该开镰的日子。

这一日的收获与往年的都不同。赶上昌平农服中心的“田间日”,麦田里几乎见不到人影,只见一台无人驾驶的联合收割机从远处笔直地驶来,金色的小麦在触及收割台时接连倒下,经过脱粒后只在田间留下大片秸秆。机旁一侧,机手一边正跟着农机信步向前,一边端着手机遥控、监测着农机的轨迹与数据,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双手和注意力。

前脚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刚刚驶过,后脚搭载智能设备的秸秆粉碎拖拉机也驶向麦田,最后,在这片田间登场的是一款智能检测免耕精量播种机,随着这台农机顺着前面两台农机的足迹驶过,约一亩的耕地,不到一刻钟就已完成从小麦收获,到秸秆还田,再到播种玉米的全过程。

据悉,搭载北斗定位系统的农机,在作业精度上可达±2.5厘米,2.5厘米的精度是什么概念?昌平区农业服务中心农机科科长邢广青告诉记者,优秀的机手,经过几年上千亩的机械作业,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,才能将作业精度稳定在10厘米左右,±2.5厘米较优秀机手而言,也是非常难以企及的,“况且人的工作时间、注意力都是有限的,无法如机械一般长时间地保持稳定状态。通过搭载了北斗的农机,能够在紧张的三夏期间,真正实现‘人停机不停’,除了在效率上有保障之外,其实这项技术也减弱了机手的工作强度,也间接提高了这项工作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。”

邢广青还告诉记者,手机除了能够操控农机、制定轨迹之外,也能呈现农机作业的许多数据,连续作业后,经过北斗测算,也可直观地呈现农机的作业面积。

千亩双高智慧农场可实现数字自主化管理

除了收获和播种农机的展示,当日,可实现自动喷洒作业的大田喷杆喷雾机、能用于测绘的无人机等能够实现节本增效的设备,也在“田间日”展示亮相。昌平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站长王尚君告诉记者,举办田间日活动除了向区内的农业从业者、技术人员展示当下先进的农机设备外,也能让参与者更真切地了解北斗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场景,了解我们当下能够触及到的现代化农业。

记者了解到,当前举办田间日活动的农田,未来计划建设打造成为一个以粮经作物为主,高标准农田、高效节水、智能化的无人示范农场,也称千亩双高智慧农场。所谓双高,即指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。当前,地块已有部分区域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,复耕复垦的地力提升工作也即将组织实施。

什么是无人示范农场?农场如何体现智慧属性?王尚君介绍,农场将基于5G通讯技术,通过AI智能决策系统、智慧物联网、无人拖拉机、作业机器人等实现农场全生产过程的数字自主化管理。

王尚君说,农场一期建设项目完成后,届时,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、数据采集设备和云平台等技术,可实现农田环境要素实时监测、科学分析和预测预警,可以监测作物长势、判定作物生育期和长势、监测土壤墒情、预测作物产量、监测预警病虫害,并形成各类基础统计数据并智能分析,生成决策报告,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。

(文章来源:新京报)

标签:

相关阅读

热门文章